100%

  土音

  臣欽惟我皇上建極考文,「御纂同文韻統」及「西域同文志」,凡遐方異域重數譯而來者,莫不審音知義,令譯館諸生譯其字、達其志;琉球獨不與焉。臣於乾隆庚辰,奉旨教習該國入學官生;癸未,成進士引見,皇上垂詢該國語音,臣未敢冒奏,仰體聖衷,益加考訂。及官生歸國事竣引見,皇上復垂詢再三;臣一一陳奏,天顏和霽,荷蒙錄用。謹分門別類,編為一冊,以俟諭言語之象胥,亦以誌顧問之恩榮也。

  稱皇上、朝廷,皆同內地。稱冊使,曰阿几噶加那子。稱國王,曰倭急拿敖那--又曰哭泥華,妃曰倭男札喇;又稱王曰御主加那志,妃曰御妃--女人稱妃曰倭男札喇加那子。琉球,曰烏吉逆呀。又稱王曰兄嘉那賓,王妃曰翁那嘉辣,王子曰阿樓瓜,公子曰呀吉哩。

  天文類:天,廳。日,虛。月,此吉。星,弗失。風,哈子。雨,阿霉。雷,堪理。雲,窟木。雪,欲吉。電,福禮。霜,失木。下雨,阿霉福的。下雪,欲吉福的。霧,哈絲蜜。露,七欲。霞,噶喀泥。電,阿那禮。明日,阿雜。起風,噶子弗吉。天陰,廳窟木的。天晴,廳花力的。天河,廳哈阿拉。後日,阿撒的。大後日,欲哈阿撒的。

  地理類:地,齒。土,齒至。山,牙嗎。川,哈哇。江,哈哇辣。河,哈哇。海,勿蜜。水,媚吉。冰,庫兀利。路,蜜至。岸,倭喀。石,伊石。井,喀。泥,毒露。沙,息拉。灰,懷。磚,十吉哈拉。瓦,喀辣。遠,徒撒。近,恥喀撒。長,那喀撒。短,因夾撒。前,麥。後,窟使。左,虛答歷。右,蜜吉歷。上,哈蜜。下,使木。東,熏喀失。西,逆失。南,閩那蜜。北,及答。府,麻吉歷。村,母拉。州,收。里,撒毒。橋,花失。過水,蜜子哇答已。行船,混利酷兀已。渡,混利哇搭已。琉球地,屋其惹。巴麻,讀問。泊,土馬爺。辻,失汁。久米,苦念搭。喜屋武,腔。

  時令類:春,花魯。夏,那即。秋,阿吉。冬,弗欲。冷,灰撒。熱,阿子撒。陰,因。陽,藥。晝,虛魯。夜,攸陸。朝,阿撒。晚,邦。時,土吉。氣,其。年,土失。節,失子。正月,芍倭刮止。二月,膩刮上。三月,三刮止。四月,失刮止。五月,其刮止。六月,六骨刮止。七月,失止刮止。八月,瞎知刮止。九月,空刮止。十月,蓐刮止。十一月,蓐亦止刮止。十二月,蓐膩刮止。初一,之搭之。初二,福子戛。初三,之搭之密戛。初四,之搭之唷喀。初五,之搭之一子戛。初六,之搭之美戛。初七,之搭之南喀。初八,之搭之約喀。初九,之搭之酷古盧喀。初十,之搭之突喀。十一,蓐亦之泥止。十二,蓐膩泥止。十三,蓐三泥止。十四,蓐育喀。十五,蓐古泥止。十六,蓐魯古泥止。十七,蓐十之泥止。十八,蓐滑之泥止。十九,蓐酷泥止。二十,瞎子喀。二十一,瞎子喀止。二十二,泥肉泥泥止。二十三,泥蓐三泥止。二十四,泥蓐蓐喀。二十五,泥蓐古泥止。二十六,泥蓐魯古泥止。二十七,膩蓐失止泥止。二十八,膩蓐滑止泥止。二十九,膩蓐酷泥止。三十,三蓐泥止。

  人物類:人,虛毒。唐人,馱樓周虛毒。大夫,帖夫。長史,察姑事。通事,吐子。正使,芍匙。副使,呼匙。臣子,聲喀。祖,烏弗首。父,烏吉喀奴屋牙。母,烏那姑奴烏呀。兄,西察。弟,屋毒。子,寡。女兒,烏那姑寡。夫,烏毒。妻,吐止。婦,唷美。孫,烏麻喀。朋友,盧失。你,呀。我,往。男,烏吉喀。女,烏那姑。親戚,喂街。姊,姑西察烏乃。妹,屋毒烏乃。伯,洗察渾局。叔,屋多渾局。姪,威。小孩子,哇辣比。丈人,思毒。婿,慕榖。師父,食芍亦云夫子。徒弟,波子人侍。醫生,亦煞。僕,塗末。丫頭,烏那姑哇辣倍。客人,恰谷。主人,梯述。日本人,亞馬吐虛毒。高麗人,柯列虛毒。大,烏灰撒。小,枯撒。貧,薰述。富,喂格。親雲上,牌金。

  人事類:作揖,禮及。洗浴,阿美的。上人洗面,烏木的阿來。下人洗面,此辣阿來。拳頭,蹄子拱。打架,蒙羅。脫衣,輕花子的。殺,枯魯止。醉,威蒂。睡,寧蒂。起來,烏機的。疼,呀的。行路,阿之。等待,麻之。病,呀的。生,亦吉之。死,失直。傷風,哈那失機。好,求喇煞。不好,挖煞。買,科的。賣,屋的。言語,枯毒八。上緊走,准姑亦急。夢,亦梅。瘦,挨的。肥,快的。早起,阿撒烏機。曉得,失之。不曉得,失藍。回去,木毒利。坐,識吉。

  宮室類:宮,密牙。屋,牙。門,濁。戶,花失利窟齒。窗,麻毒喀。墻,哈吉。亭,提。園,逆哇。階,奇栽。瓦房,哈喇弗吉牙。

  器用類:弓,欲密。箭,依牙。擔筩,塔阿谷。木杓,你不。腳踏棉,蓐子。棹,列。浴桶,阿美塔阿谷。椅子,依。風罏,哈子魯。戥子,花喀依。天平,廳平。刀,和竹。刀鞘,絲古撒耶。轎子,喀谷。木套,阿失雜。傘,哈撒。床,捫臧。燈,吐盧。面桶,此喇塔阿來。鍋,那倍。鍋蓋,那倍弗答。瓦,哈阿美。掃帚,和吉。舡,弗你。算盤,述奴班。油盞,思子吉。梳,撒八吉。索,此那。斧頭,由吉。湯盆,阿美搭阿美。竹籠,他吉踢依盧。箸,花失。鎖,賒洗。煙筒,奇失禮。荷包,呼作。茶鍾,茶碗。飯碗,翁班麼喀倚。銅礶,壓光。爉簽,羅塔低。圍棋,古。香爐,柯盧。箱子,滑谷。磁盤,花止。木盤,烏失吉。匣,滑谷。水注,梅子利。鏡子,哈哈密。酒壺,撒吉並。女短簪,因渣饑花。女長簪,那喀饑花。酒杯,煞喀子吉。象棋,充機。甲,欲魯依。盔,哈不毒。弦,子魯。鎗,挨。盆,大■〈艹〈束刂〉〉。瓶,炳。桅,花失辣。舵,哈滯。櫓,爐。絃,三審。篷,呼。帶,烏比。書,失木子。畫,椅。字,日。筆,弗的。墨,思密。紙,哈比。硯,息子利。扇子,窩吉。屏風,妙不。花瓶,花那炳。香盒,柯以禮。玉帶,塔麻烏比。金杯,輕撒喀子吉。

  身體類:頭髮,哈喇子。眉,麻由。眼,美。耳,密密。鼻,花納。舌,失渣。口,窟止。齒,滑。鬚,虛及。手,蹄。腳,虛煞。身體,魯。心,氣木。頭,科倍。奶,恥。額,虛渣衣。臍,呼述。指頭,威倍。腿,木木。

  衣服類:衣服,衾。帽,膜子。帶,烏必。褲子,花喀馬。手巾,梯煞之。被,烏獨。帳子,喀著。氈,木身。枕,媽寡。褥子,福冬。襪,塔必。靴子,寬古。鞋,煞色。笠,喀煞。汗衫,毒巾。綢,亦周。緞,動子。紗,煞。羅,羅。布,奴奴。綿衣,哇答一利衾。裙,喀喀密。

  飲食類:飯,翁班。酒,煞機。煙,塔八孤。油,庵答。醬,彌述。醬油,芍由。米,窟美。鹽,麻叔。豆腐,拖福。茶,茶。肉,失失。菜,亞色。索面,索閔。蒜,灰魯。西瓜,西刮。冬瓜,失布衣。薑,芍喀。黑豆,枯魯馬閔。蕉實,巴煞那衣。番薯,番子母。豆芽菜,馬米那。餅,木之。魚,亦由。蝦,色。吃飯,喀煞美。

  珍寶類:金,枯喀泥。銀,南夾。錢,井。銅,阿噶喀泥。鐵,窟碌喀泥。錫,息子。玉,撻馬。石,亦石。硫磺,由哇。琥珀,枯花古。

  通用類:甜,阿媽煞。酸,西煞。鹹,什布喀喇煞。淡,阿花煞。黃,奇魯。紅,阿喀煞。青,窩煞。白,失魯煞。紫,木喇煞吉。黑,窟魯煞。念書,西米那喇的。香,哈巴煞。臭,窟煞煞。說話,木奴喀達里。不敢,揚密撒。喜歡,福古喇煞。笑,瓦喇的。啼,那及。歌,屋達。

  以上皆入學官生等所逐日口說而手書之者,與「徐錄」多異。

  字母

  臣按元陶宗儀云:『琉球進貢表文,用木為簡,高八寸許、厚三分、闊五分,飾以髹、釦以錫、貫以革;而橫行刻字於其上,字體科斗書』。今無是也。又云:『日本國中有字母四十七,能通之,便可解其音義。其聯輳成字處,彷彿蒙古字法。以彼字寫中國詩文,雖不可讀,而筆勢縱橫、龍蛇飛動,恍有顛、素之遺』。此則琉球亦有然者,即「汪錄」所謂「皆草字、無隸書」也。

  其字肇自舜天時,依日本國書制字母四十有七,名「依魯花」;略似中國切音三十六字母之意,或以二字為一音,或以一字為三音,或以三字為一音,或以五、六字為一音。如「春色」二字,呼「春」為「花魯」二音,則合書「ハロ」二字即為「春」字;呼「色」為「依魯」二音,則合書「ィロ」二字即為「色」字:是二字為一音也。如村名「泊」與泊舟之「泊」並讀作「土馬伊」,則一字三音矣。村名喜屋武,讀作「腔」字;則又三字一音矣。又如「君」字之合「ケン」二字為「■」而讀為「空」;或於字之上隅加兩點「■」如茄加二點為「ザ」而讀為「渣」、「ス」加二點為「ズ」而讀為「凄」:有似平、上、去、入圈破讀法。故四十七字可衍為千百字,是此二點固可聯屬諸字,要非以此「ン」為字音「媽」--如「徐錄」所云也。至字母之音,乃中國人所為,與入學官生等所讀多不相符。如「ハ」,本「花」之入聲。或置於一句之中而讀為「花」,猶不甚差;至一句之尾,則讀作入聲矣。外若「ロ」讀「塿」而音者以為「魯」、又讀「樓」而音者以為「奴」;「ョ」讀「攸」、「ェ」讀「欲」,而俱音為「夭」;「シ」讀「自」而音「即」、「ム」讀「某」而音「木」、「ツ」讀「實」而音「志」、「ヒ」讀「須」而音「蜚」、「モ」讀「莫」而音「毛」,則大差矣。今故存其原本而附辨焉。

  イ,依。ロ,本音塿,誤作魯。ハ,花。ニ,義。ホ,夫。ヘ,揮。ト,都。チ,癡。リ,利。ヌ,本音樓,誤作奴。ル,祿。ヲ,烏。ヮ,哇。カ,喀。ョ,本讀攸,誤作夭。タ,達。レ,力。ソ,蘇。ツ,本音自,誤作即。ネ,你。ナ,那。■,喇。ム,本音某,誤作木。ゴ,無。ヰ,沂。ノ,奴。オ,烏。ケ,姑。ャ,耶。マ,馬。ケ,基。ァ,呼。〔コ,庫〕。ユ,而。テ,梯。ア,牙。サ,沙。キ,基。ヱ,本音欲,誤作夭。メ,霉。ミ,米。シ,本音實,誤作志。ヱ,意。ヒ,本音須,誤作蜚。モ,本音莫,誤作毛。セ,世。■,使。

  書籍

  臣聞琉球文廟之兩廡,皆蓄經書。例取久米村子弟之秀者,十五歲為秀才、十二歲為若秀才;於久米大夫、通事中擇一人為講解師,教於學。月吉,讀「聖諭衍義」。三、六、九日,紫金大夫詣講堂理中國往來貢典,察諸生勤惰。月課其藝,藉其能者備保舉(「徐錄」謂秀才每年於十二月試之「四書」題,作詩一首,或八句、或四句;能者以次遞升。實無此例)。八歲入學者,於通事中擇一人為訓詁師,教之天妃宮。首里設鄉塾三,亦久米人為之師。外村人皆讀其國書(即法司教條),學國字;以寺為塾,以僧為師。近日那霸等村亦多立家塾,讀經書;書多購於內地。但例不令攜「二十二史」等書,故史書略少。國王先後刊有「四書」、「五經」、「小學」、「近思錄集解便蒙詳說」、「古文真寶」、「千家詩」,板藏王府,陳請即得。臣所見者有「四書」、「詩經」、「書經」、「近思錄」、「古文真寶」白文,小註之旁,皆有鉤挑旁記:本系鐫刻,非讀時用筆添註如「諸錄」所云,亦未見有日本諸僭號也。又考「四譯館館考」云:『日本有「四書」、「五經」及佛書、白樂天集,皆得自中國』;未聞有宋儒之書。而球板「近思錄」屢引「明一統志」、邱瓊山「家禮」、梅誕生「字彙」,乃似刻於明季者。蓋其三十六姓本系閩人,朝貢往還,止閩動閱三歲;閩又有存留館,留館通事之從人多秀才假名入閩以尋師者。或寓閩數年而後歸,日與閩人為友,故能知儒先之書;攜歸另刊,旁附球字以便習。球人讀法,非日本人所能;且遵用前明宏治、萬曆年號正朔屢見於序文,亦必非倭人之書也。今故就所見之書錄其小異者如左,而該國人所著之書亦以類附焉。

  書之傳注,皆遵功令,字畫悉依監本,板大而紙堅;以校仇不精,時多訛字,亦或微有不同。如「書經」分為十卷,虞二卷、夏一卷、商二卷、周五卷;取其篇幅之相稱也。以集傳為集注,經文之下,去音注;傳中之字,有音注。如「堯典」,傳內說文,則雙行注云:『後漢許慎叔重作』。今文之下,注云:『伏生所授,馬、鄭等所注』;古文之下,注云:『孔壁所藏,安國所傳』。後皆倣此。又一本,其刻最早;正文之傍,有球字講義。

  「詩經」,無異文;但亦以集傳為集注。

  「四書」,外簽有「文字訓點」四字。「論語」「為政」卷之末,有聖像。上橫額云:「萬古儒宗」。下贊云:『上律下襲,祖述憲章;高堅前後,日月宮牆。金聲玉振,江漢秋陽。今古一人,春秋素王』。前題「至聖孔子像」,後題「後學余象珍贊」。下繪聖像居中,旁繪四像;有室、有几案,又有麒麟。上隅有「劉氏刻像」四字;旁聯云:『天地大、日月明,煥乎「六經」事業;宗廟美、百官富,巍然萬仞宮牆』。「雍也」卷之後,有曾子像。上橫額云:「一貫傳心」。下贊云:『戰兢成性,宏毅任仁。道發忠恕,學衍明新。一貫神悟,三省功深。杏壇木鐸,衣缽傳真』。前題「宗聖公曾子像」,後題「後學余象珍贊」。下繪賢像,案上有「大學」二字。旁聯云:『大學宏綱,明德、新民、止至善;孝經要道,天經、地義、秉民彝』。「下論」之末,有子思像。上橫額云:「家傳道脈」。下贊云:『大哉聖道,至矣中庸。位育參贊,丕顯篤恭。川流敦化,費穩誠明。無聲無臭,君子中庸』。前題「衍聖公子思像」。後題「後學余家珍贊」。下繪賢像,案上有「中庸」二字。旁聯云:『大道現前,作述「中庸」新事業;聖祖在望,傳聞「詩」、「禮」舊箕裘』。「大學」之末,有朱子像。上橫額云:「誠意正心」。下贊云:『義理精微,蠶絲牛毛;心胸恢廓,海闊天高。豪傑之才,聖賢之學;景星慶雲,太山喬嶽』。前題「徽國文公朱熹像」,後題『後學吳澄贊」。下繪賢像,旁聯云:『大道亙乾坤,閩南鄒、魯一脈;聖德同日月,海內儒宗四家』。「孟子」「公孫丑」卷之末,有孟子像。上橫額云:「命世亞聖」。下贊云:『學宗孔聖,名世自任;黜伯崇王,闢邪衛正。養氣知言,居仁由義;太山巖巖,壁立萬仞』。前題「亞聖公孟子像」,後題「後學余象珍贊」。下繪賢像,旁聯云:『闢異端、功利之談,獨陳王道;發性善、仁義之旨,有功聖門』。至「離婁」卷之末,又有文昌君像。上額云「文章司命」。贊云:『大道之宗,斯文之主;翼然煥然,炳矣蔚矣。黼黻帝王,經緯天地;烜烜精華,增光六籍』。後題「後學余象珍贊」。下繪神像,旁聯云:『冰鑑無私,三千禮樂皆翹首;文章有用,五百英雄待點願』(疑當作「頭」)。「萬章」卷之末,又有一像。上橫額云:「余明臺刻行」;下云:『四經六籍,承學宜知;字詳音反,畫辨差池。文場無誤,黨塾不迷;大魁天下,從此楷梯』。下繪人馬之像,几案上有大魁「四書」字。旁聯云:「芸館校仇,五夜藜光輝北極;儒林矜式,四方文教振中天』(臣按官生等皆云:『「四書」刻於尚真王,在明正德之時;其來亦久矣。但球無科目,兼係海外一隅之刻,乃有「大魁天下」及「英雄待點頭」等語;球人不祀文昌,乃有文昌像。其「古文真寶」亦云「大魁」,似內地有此本,而球人依倣刻之,特旁添球字者。但其末一像,即余明臺自述其刻書之功。明臺,疑即象珍別號。「四書」繪像,已為不恭;又無復聖顏子像,稱子思為「衍聖公」,且附文昌像而至以己像殿之,贊及聯亦近鄙率。明時內地亦不應有此書,疑刻書時余明臺適為冊使從客,私妄以己意教之;而爾時球人不精校仇,又因之而加舛耳)。

  「近思錄集解便蒙詳說」,共二十四卷。上格,雜引諸書解釋下文,甚為博雅;即跋語所謂「貝原氏備考、宇遯叟鰲頭」也。下格,刻葉釆「集解」之後,又刻「球人解語」,所謂「便蒙詳說」也。首一冊,據陪臣稱為毛通事誤攜以歸,故無由考其姓氏。其末卷有跋,題云「書便蒙詳說後」;其文云:『「近思錄集解」行於海內也久矣,顧其為羽翼者二,具原氏備考、宇遯叟鰲頭考索精覈(當作「覈」),甚有益於讀書人矣。頃歲,余亦妄以埜語,解為斯編。嗚乎!淺才薄識,訛舛固多;不敢曰並肩於二名公,聊以便童蒙耳。乙亥冬十月朔,■〈梁〉(當作「梁」)田忠謹識』。其後有「武陵書林」四小字,疑亦倣內地剞劂氏之為,而誤「林」為「陵」耳。下格所刻,如第二卷「誠無為」白文朱注,旁既附刻球字,後又有便蒙解云:コレ通書ニ於テ誠幾德ノ章ト云:凡ソ通書ハ圖說ト表裏ヲナシテ言リ誠ハ天命ノ性真實無妄ノ理ナ無為トハ寂然トメ動カズ(ス,球「使」字;加二點,為「日」字。蓋球字母四十七,又於字母不能盡之音,則加二點於上隅以讀之。「徐錄」所謂「聯屬諸音者也」)ト云ガ(與「喀」字相似,而音微高,故加「■」於隅以讀之)シ如一念モ心ノ發プザ(サ,球「沙」字,又有與「沙」字相似之音而微異者,則加「■」於「サ」字之隅以別之)ル時ハタダ(與「達」字相似而微異)讀為「答」)天性ノ實理ノミニテスコシモ營ミ為スコトナキナリ其本ハ真ニメ靜ナリト言ルモ亦コノ意ナリ。註:朱子曰:實理ノ性本體真實ノ理ハ是天命ノ自然ノミ何ノ人力ヲ以作為スルコトネラソセ此ガ(「喀」平聲)即チ人ニ在リラ太極ノ理ナリ(後皆倣此)。

  「古文真寶」,輯於永陽黃堅,重定於三山林以正,序於至正丙午孟夏旴江鄭本士文,重刊於弘治十五年孟冬青藜齋寓雲中有斐堂。前後集二十卷,凡二十七體、三百十有二篇;前集二百四十五篇,後集六十七篇。所見者,後集上卷分辭、賦、說、解、序、記六類,連序七十四頁;下卷分箴、銘、文、頌、傳、碑、辨、表、原、論、書十一類,共七十六頁。其目錄如「秋風辭」,下一行注「前漢武帝」四字、二行注「七丁目」三字;「漁父詞」,下一行注「屈平」二字、二行注「八丁目」三字(丁目者,頁也;後倣此)。辭凡三:「秋風」、「漁父」、「歸去來」;賦凡六:「弔屈原」、「阿房宮」、「秋聲」、「前、後赤壁」、「憎蒼蠅」;說凡五:「師說」、「雜說」、「名二子說」、「稼說」、「愛蓮說」;解二:「獲麟」、「進學」;序六:「春夜宴」、「集昌黎文」(李漢)、「送孟東野」、「送李願」、「送薛存義」、「滕王閣」;記十二:「蘭亭」、「獨樂園」(司馬君實)、「醉翁亭」、「晝錦堂」、「喜雨亭」、「岳陽樓」、「子陵祠堂」、「黃岡竹樓」、「待漏院」、「諫院題名」、「袁州州學」、「思誠記」(陳師道);箴五:「大寶」、「程子」四箴;銘五:「陋室」、「克己」(呂與叔)、「西銘」、「東銘」、「古硯銘」(唐子西);文二:「北山移文」、「弔古戰場」;頌三:「得賢臣頌」、「大唐中興頌」(元次山)、「酒德頌」;傳五:「五柳先生」、「郭橐駝」、「讀孟嘗君傳」(按以「讀傳」為傳體,大誤);碑一:「韓文公廟」;辨二:「桐葉封弟」、「諱辨」;表三:「出師」、「陳情」;原二:「原人」、「原道」;論二:「仲長統樂志論」、「過秦論」;書五:「上張僕射」、「為人求薦」、「答陳商」、「與韓荊州」、「答張籍」。

  國人所著,有「世纘圖記」、「中山歷傳世系」(編緝姓名系傳);王弟尚象賢著:「中山世鑑」;久米人程順則著:「中山集」、「閩遊草」、「燕遊草」、「中山官制考」、「指南廣義」;曾益著:「執圭堂草」;蔡鐸著:「觀光堂遊草」;鐸子溫著:「澹園集」、「要務彙編」;蔡文溥著:「四本堂集」;蔡應瑞著:「五雲堂集」。何文聲亦有「詩集」,徐葆光序之。金堅、鄭國觀有「詩集」,首里人周新命有「翠雪樓集」。

  「指南廣義」,皆漢文,不附球字;鐫於康熙四十七年,有自序、閩人陳元輔(昌其)序。載「海島圖」、「針路條記」、「傳授針法」、「本末考」、「天妃靈應記」、「請天妃安享祝文」、「登舟祝文」、「入廟祝文」、「天妃誕辰及節序祝文」、「祭天妃儀注」、「周公指南地羅二十四位圖」、「定更數之法」、「開洋下針祝疏」、「風信考」、「逐月暴風日期」、「許真君傳授龍神行日」、「出行通用吉忌日」、「論用往亡日」、「百事吉日大吉時」、「行船通用吉忌日」、「逐月行船吉日」、「四時占候風雲」、「準備緩急物件」、「潮汐論」、「月華出時訣」、「定寅時歌」、「太陽出沒歌」、「太陰出沒歌」、「定四正四隅之法」、「正隅對念法」、「二十四位順念法」、「觀星圖」、「四時調攝」、「飲食雜忌」、「養心窮理」、「謹戒戲謔」、「戒浪飲食」、「禁作無益」、「河口柔遠驛記」、「重建天妃樓記」、「土地祠記」、「祭祠文」、「崇報祠記」,共五十九頁;皆誌入貢來去航海諸法,以志天朝福澤、海不揚波之盛。

  「澹園集」,七卷;鐫於乾隆丁卯等年,有自跋、紫金大夫曾恂(德侯)跋、閩人劉敬(輿雨)序。其目曰「客問錄」、「家言錄」、「圖治要傳」、「俗習要論」、「一言錄」、「蓑翁片言」、「醒夢要論」(內有「一心靈應圖」、「以心制氣圖」、「心氣爭鬥圖」、「以氣制心圖」、「察俗要訣圖」)、「左壁銘」、「右壁銘」,總數千萬言,皆依傍儒先、引述經史,諄諄教人去客氣、存本心。其自跋有云:『若非攻氣操心工夫,則聖經賢傳日致講論,實非我有。念後生墜於阱中,因著「澹園全集」;皆以攻氣操心為本,以為修治者登高之階』。其人其書,信海外之傑出者。但理多偏滯,詞亦淺率;虛字、語助,尤不知所用。蓋由學無師承,而文法之不講也。

  「要務彙編」,中有「重修南北砲臺記」,言甚有序;見「藝文」。

  誦聲(教條附)

  臣按琉球讀書,惟官生專學漢人誦習;其從人仍用其國之法,或依文順序、或顛倒錯雜;或二字相連、或逐字頓斷;或以其字母之字一為正文、一為餘腔,或又以數字為正文、數字為餘腔;且一虛字而有讀、有不讀,一實字而於此、於彼其讀不同。所刻之書,或於白文小注之旁附鐫球字正文,或止刻勾挑及餘腔之字。即購得中國書,亦照球刻添注。如讀「大學」二字為タ(「タ」本讀「達」,加「ダ」宇讀為「裂」)ィァカ,「之道」二字為ノミツハ(「ハ」本讀「花」,此用四聲讀法,「花」入聲,音「經」)。此依文而兩字連讀法,「ハ」其餘腔也。先讀「明德」為メトケヲ,次讀上「明」字為ァチラカニスロニ,末讀「在」字為ァリ。此倒讀及逐字頓斷法,「ヲ」與「ニ」「」「ス」「ロ」皆餘腔也。「在止於」之「於」不讀,他處「於乎」等字又有讀者;「能靜」之「靜」讀為カラリ,下「靜」字又讀為カニツラ。此又一字而讀不同也。今載其刻本「大學」節於左,並其「聖經」全文「上論」首意讀法詳錄之,而以「教條」一段附焉。

  ハリニスルニヲリアラタニスルニヲルニルニ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中一直,「之」字一撇一點,「明、德」、「至、善」之中各一直:教連讀也。三「在」字及「親」字各一勾,教後讀也。「明德」及「於至善」之上左右兩點,教先讀也。右傍附鐫二十一字,惟「親」傍上三字「アラタ」為正文,此外皆餘腔也。

  大學之道(大學タィトカ,;之道ノミッハ,。總讀云:タィトカノミッハ),在明明德(明德,メトタ;明,アチラカニスルニ;在,アリ。總讀云:メトタアチラカニスルニアリ),在親民(民,タミヲ;親,アラタニスルニ;在,アリ。總讀云:タミヲアラタニスルニアリ),在止於至善(至善,ツサソニ;止,トロマロニルニ;在,アリ。總讀云:ツサソニトロマロニルニアリ)。知止而後有定(止,トルマルュトヲ;知,ツィテ;而,シカミテ;後,ノチ;定,サタマルュト;有,アリ。總讀云:トルマルュトヲツィテシカミテノチサタマルュトアリ),定而後能靜(定,サタマテ;而,シカル;後,ノチ;能,ヱケ;靜,ツッカラリ。總讀云:サタマテシカルノチヱケツッカラリ),靜而後能安(靜,ツッカニミテ;而,シカル;後,ノチ;能,ヱケ;安,セソシ。總讀云:ツッカニミテシカルノチヱケセソシ),安而後能慮(安,ャソシテ;而,シカミテ;後,ノチ;能,ヱケ;慮,ヲモゥハカリ。總讀云:ャソシテシカミテノチヱケヲモゥハカリ),慮而後能得(慮,ヲモゥハカテ;而,シカル;後,ノチ;能,ヱケ;得,ィタリ。總讀云:ヲモゥハカテシカルノチヱケィタリ)。物有本末(物,ツ;本末,ネマツ;有,アリ。總讀云:ツネマツアリ),事有終始(事,ヮサ;終始,ヱヲツ;有,アリ。總讀云:ヮサヱヲツアリ);知所先後(先後,サンケスル;所,トケタ;知,シルトチハ。總讀云:サンケスルトケタシルトチハ),則近道矣(則,スタヮチ;道,ニッニ;近,ケカシ。總讀云:スタヮチニッニケカシ。「矣」字不讀)。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古,ィニシ;之,ノ;明德,メトケ;天下,テンカ;明,アチラカニ;欲,ホスル;者ハ。總讀云:ィニシノメトケテンカアチラカニホスルハ),先治其國(先,サツ;其,ンノ;國,ケニ;治,ヲサメ。總讀云:サツンノケニヲサメ);欲治其國者(其,ンノ;國,ケニ;治,ヲサメテ;欲,ホスル;者,ハ。總讀云:ンノケニヲサメテホスルハ),先齊其家(先,サツ;其,ンノ;家,ィ;齊,トトノ。總讀云:サツンノィトトノ);欲齊其家者(其,ンノ;家,ィ;齊,トトノ;欲,ホスル;者,ハ。總讀云:ンノィトトノホスルハ),先修其身(先,サツ;其,ンノ;身,ミヲ;修,ヲサメム。總讀云:サツンノミヲヲサメム。);欲修其身者(其,ンノ;身,ミヲ;修,ヲサメニト;欲,ホスル;者,ハ。總讀云:ンノミヲヲサメニトホスルハ),先正其心(先,サツ;其,ンノ;心,ケケルヲ:正,タタス。總讀云:サツンノケケルヲタタス);欲正其心者(其,ンノ;心,ケケル:正,タタス﹔欲﹐ホスル;者,ハ。總讀云:ンノケケルタタスホスルハ),先誠其意(先,サツ;其,ンノ;意,ィカケィヲ;誠,マケィニス。總讀云:サツンノィカケィヲスマケィニス);欲誠其意者(其,ンノ;意,ィカケィヲ;誠,マケィニセテ;欲﹐ホスル;者,ハ。總讀云:ンノィカケィヲマケィニセテホスルハ),先致其知(先,サツ;其,ンノ;知,チヲ;致,ムリムノ。總讀云:サツンノチヲムリムノ);致知,在格物(知,チヲ;致,ムリハ;物,ムノュィニ;格,ィタルニ;在,アリ。總讀云:チヲムリハムノュィニィタルニアリ)。物格而後知至(物,ムノュィ;格,ィタルニ;而,シカルヲヲ;後,ノチ;知,チ;至,ィタル。總讀云:ムノュィィタルニシカルヲヲノチチィタル),知至而後意誠(知,チ;至,ィタテ;而,シカルヲヲ;後,ノチ;意,ィカケィ;誠,マケィニリ。總讀云:チィタテシカルヲヲノチィカケィマケィニリ),意誠而後心正(意,ィカケィ;誠,マケィニリ;而,シカルヲヲ;後,ノチ;心,ケケル;正,タタス。總讀云:ィカケィマケィニリシカルヲヲノチケケルタタス),心正而後身修(心,ケケル;正,タタシテ;而,シカル;後,ノチ;身,ミ;修,ヲサマル。總讀云:ケケルタタシテシカルノチミヲサマル),身修而後家齊(身,ミ;修,ヲサマテ;而,シカルヲ;後,ノチ;家,ィ;齊,トトノテ。總讀云:ミヲサマテシカルヲノチィトトノテ),家齊而後國治(家,ィ;齊,トトノテ;而,シカルヲ;後,ノチ;國,ケニ;治,ヲサマル。總讀云:ィトトノテシカルヲノチケニヲサマル),國治而後天下平(國,ケニ;治,ヲサマテ;而,シカルヲ;後,ノチ;天下,テソカ;平,タィラカ。總讀云:ケニヲサマテシカルヲノチテソカタィラ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天子,チソツ;自,ュリ;以,ムヲ;庶人,シヲニ;於,ニ;至,ィタル。總讀云:チソツュリムヲシヲニニィタル),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壹,ィ;是,シ;皆,ミナ;身,ミ;修,ヲサマムルヲ;以,ムヲ;本,ムト;為,トス。總讀云:ィシミナミヲサマムルヲムヲムトトス),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其,ンノ;本,ムト;亂,シタレテ;而,シカシテ;未,ス;治,ヲサマル;者,ノハ;否,アラレ;「矣」字不讀。總讀云:ンノムトシタレテシカシテスヲサマルノハアラレ)。其所厚者薄(其,ンノ;厚,アツヲスル;所,トカノ;者,ムノ;薄,ヲムヲシテ。總讀云:ンノアツヲスルトカノムノヲムヲシテ),而其所薄者厚(而,シカシテ;其,ンノ;薄;,ヲムヲムル所,トカノ;者,ムノ;厚,アキハ。總讀云:シカシテンノヲムヲムルトカノムノアキハ),未之有也(之,ケレ;有,アラ;未,レタ;「也」字不讀。總讀云:ケレアラレタ)。

  子曰(子,セノ;曰,ノタマハケ。總讀云:セノノタマハケ):『學而時習之(學,マナンテ;而;シカシテ;時,ドキ;之,ケリヲ;習,ナラフ。總讀云:マナンテシカシテドキケリヲナラフ),不亦說乎(亦,マタ,說,ョロュハツカヲ;不,ザランセ。總讀云:マタョロュハツカヲザランセ)!有朋自遠方來(有,アリ;朋,ドモ;遠,ィン;方,ボ;自,ョリ;來,キタロ。總讀云:アリドモィンボョリキタロ),不亦樂乎(亦,マタ;樂,タノマ;不,ザランセ。總讀云:マタタノマザランセ)!人不知(人,ヒト;知ツラ,;不,ズ。總讀云:ヒトツラズ)而不慍(而,ツカルヲ;慍,ィカラ;不,ズ。總讀云:ツカルヲィカラズ),不亦君子乎(亦,マタ;君,ュン;子,セ;不,ザランセ。總讀云:マタュンセザランセ)』!

  「法司教條」一段云:『人間之道與申者,孝行題目候。孝行與申者,諸士百姓共其身之行跡題目候而家中人數其外親類緣者至迄,睦敷取合。尤御奉公人者,國家之為,何篇入精。亦百姓等者,家業無油斷相勤,各父母為致安心候儀,孝行與申事候。若行跡不宜,或家中親族緣者之取合不睦敷,或遇奉公付,而忠義之心立無之,或家業之勤致油斷,此樣之不屆有之候而者,何分父母江衣食之類結構相備候共,父母安心無之候。以此心得,諸生百姓孝行之勤可致執行事。

  官生注云:『與申,猶也者。題目,緊要也。候,矣字之意。候而,而字起下。緣者,朋友之類也。至迄,至於也,宜在句首;而在句尾者,所謂虛字倒讀也。敷,語助也。取合,交接之意。御奉公,做官也。國家之為,即為國家也。何篇,不論何事也。入精,要盡心也。油斷,怠惰也。候儀,者字之意。孝行與申事候,上所謂孝行之事也。付而,猶居於也;如云居於御奉公也。不屆,弊病也。候而者,如云矣焉者。何分,如云何等樣。江,猶於也,宜在父母上。結構,極好也。相備,奉上之意。父母安心無之,父母不安心也。積,料度之意,宜在父母安心句上。以此心得,如云把這樣心腸也。可致執行事,要眾人依此而行』。

  賢王(良吏民附)

  海外要荒,亦有異於其地之才起;而君長之治其爭奪、遂其生養、明其倫理,雖不必聞道,而撫我則后,莫之或殊。蓋由頻受天恩、疊承聖訓敕諭獎勵,感荷奮勉,故能恪修職貢,殫力撫綏也;而奉使入朝、輔君定國,其臣亦與有勞焉。至於良士、貞女,不跡而古信乎!人外無道;道外無人;釆而輯之,皆足資勸懲云。

  舜天,日本人皇後裔。父朝公,為大里按司。宋淳熙七年(庚子),舜天年十五,屢有奇徵。後為浦添按司,人奉其政,斷獄不違。值天孫氏世衰,逆臣利勇鴆其君而自立;舜天誅之,諸按司推奉即位。賞功罰罪,民安國樂,肇制文字。

  英祖,天孫氏裔,惠祖世主孫。生有瑞徵;年二十,通經傳,國人師事焉。長為伊祖按司。宋寶祐初,義本王以群臣僉舉,命攝政。越七年,義本遜北山,國人立英祖。重農貴粟,庶政修舉;西北諸島及北夷大島相繼朝貢,國寖以強。

  大成,英祖世子。元大德四年,嗣位。能以禮讓接物、以仁義措事,國治民安。

  英慈,大成第二子。元至大初,嗣位。為治遵用舊章,疏通知事,深而有謀。

  察度,父業農,質性純厚;天女來格,生察度。始為浦添按司,有德惠,國人歸服。元至正中,西威薨,世子幼,母妃亂政;眾廢世子,以為王。災變日銷,國用豐饒。明洪武初,遣行人楊載頒詔至國,奉貢歸誠;遠夷震懾,南夷宮古島、八重山島相率朝貢。太祖授以鍍金銀印,封為「中山王」。王向慕文教,時遣子弟及國秀入監讀書。太祖賜閩人三十六姓,以充朝貢譯使。文明日啟,倭人不敢嚮邇。

  尚巴志,思紹子。初,嗣父為佐鋪按司。賞罰不違,視民若傷;南方諸島多歸之。山南王恃勝而驕,窮欲於人,朝暮遊宴;巴志合諸按司攻之,並攻山北、中山,山北王自殺。遂滅中山王武寧,而奉思紹為王。已復滅山南王。自延祐中,國土三分;至是百餘載--為明永樂之二十一年,復合為一,猶號稱中山王,到今未改。賜尚姓,自茲始。

  尚圓,字思德;金伊平人。父尚稷,為里主。圓生有異瑞。年二十四,渡國頭,來仕中山。尚金福時,始給黃帽。尚泰久時,領主內間;民親愛之。時久旱苗槁,獨其田不雨而潤;民驚傳為異。圓懼,載妻子隱避一十四年,德日懋。中山王聞其賢,召為黃帽官,轉御瑣側--即今耳目官也。誾誾侃侃,萬事當理;德著民懷。尚德嗣位,多行不義;圓諫云:『君用財若無窮,殺人若不勝』!尚德怒,不聽;再避隱於內間。德卒,世子幼;眾欲立圓,圓曰:『世子在,孰敢奸此位乎』!眾殺世子於真玉城,迎圓;固讓不獲,乃至首里嗣王位,除其虐政,順民所喜。山林隱遯,隨材器使;遠近蠻夷皆歸心焉。

  尚真,尚圓世子。天姿明敏,謙己受益。繼述父業,政刑咸備。治道大明,享國永年。

  尚清,尚真王子。聰明智果、剛強英毅,能振其祖父遺緒。國中事,多所興革;至今法守。東北屬國大島,恃其險遠,朝貢屢絕;王遣將往征,守度如常。

  尚寧,尚真孫。萬曆四十年,倭入中山,襲執王以歸;留一年,不屈。倭酋慶長異之,曰:『有此氣節,無惑乎受天朝封號也』!卒放回。

  尚質,尚賢弟。順治五年,聞我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喜中原有聖人出,即遣使歸誠,繳前明敕印,請冊封;帝命冊使至其國封之。

  尚敬,字允中。恤農愛士,尤尊禮老成。國中政務,皆親謀獨斷,歷久弗懈。濱海鹹鹵,王飭撥庫儲修砌隄岸及那霸等處溝洫,民弗苦旱潦。山原高阪,悉募民墾闢,栽種薯、麥、松、杉,聽為世業。尊事天朝,職貢彌謹;護恤難商,絡繹相望:屢蒙敕諭獎勵。其奉母太妃,克盡孝道。性習沖淡,不邇聲色,旁無姬媵:宜其民物安阜,膺爵最久云。

  馬順德,官國頭按司。尚元王時,二大島弄兵,屢至那霸;王自往撫之,得疾危甚。順德籲天,願以身代,果死。王疾瘳,官其子,世廕國頭領主。

  鄭迥,字利山。嘉靖中,入太學;歸,累官至法司。三十六姓為法司,自迥始。萬曆間,浦添孫慶長(察度王後)興於日本,自薩摩洲舉兵入中山,執王及迥等歸,留二年。迥不屈,死之。

  蔡堅,久米人;官紫金大夫。始繪聖像,率鄉之紳士祀之。

  尚象賢,尚質王從弟。聰明才俊,佐其姪尚貞王甚有功。著「中山世鑑」。

  金正春,久米人;官紫金大夫。康熙間,請王立文廟;卜地久米村中,鳩工庀材,越二年竣。塑聖像廟中,立四配;請令儒臣行釋奠禮。

  程順則,字寵文;久米人,官紫金大夫。屢奉朝貢,歷著勤勞。請建啟聖祠,設學塾,立關帝廟;國中典制,多其創立。著述甚富(詳書籍條)。

  蔡溫,字文若;久米人。讀書知信程、朱,行必蹈矩規。殫心啟沃,裁定典制;王甚尊信之。擢任法司,連姻王府,入居首里,食數縣釆地,世世襲;球之學人咸宗焉。著述甚多(詳書籍條)。

  蔡文溥,字天章。康熙間,入學;歸,以其所學教久米村及國人,人多化之。著「四本堂集」。久米又有曾益,字虞臣;蔡鐸,字聲之(溫之父);蔡應瑞,字□□;鄭國觀,字利賓。首里有周新命,字熙臣;何文聲:皆以文行名。

  長田,富盛按司侍士。富盛廉潔慈愛,為絲數按司所並,夫人投巖死。其子小按司年十五,長田攜至與座村,匿於從兄慶留庇椰所。絲數偵知,令侍士志堅原率兵搜捕;慶留有子名慶路子、生女乙鶴--年十五,願易小按司服,代其死。後長田復與慶留伺絲數上巳出郊戲馬為樂,奉小按司同慶路子伏兵道側,要絲數殺之,復立小按司為主。小按司以夫人禮祀乙鶴。

  鶴壽,平良按司長子,聘保榮茂按司女乙達呂。鶴壽三歲,母亡。未幾,保榮茂亦卒,無子。鶴壽為繼母所毒,瞽其雙目。平良又信繼妻言,欲離乙達呂婚,且放鶴壽於八頭山石穴中,斷其食。乙達呂感夢,告其母,尋鶴壽歸,醫治之,雙目復明;因送還平良,告之故。平良悟,逐其繼妻;鶴壽泣,請留其母。平良感其意,不加譴;迎乙達呂,而使鶴壽繼保榮茂之後為按司。

  謝納,大謝名庇椰長子。大謝名為高平良所鴆,納與其弟為僧名慶運者,密謀報仇,殺高平良。有司憐其孝,特原之。

  毛鶴、毛龜,中城按司。父國鼎,為勝連按司阿公所譖,王即令阿公率兵殺鼎。鶴、龜時年十二、三,適隨其生母往外家;聞變,乃泣:請於母,欲復仇,母以二劍授之。二子步至勝連,伺阿公醉遊,刺殺之。

  列女自乙鶴、乙達呂外,又有真鶴之捨身應募養母,感神滅蛟;大里按司妻之棄己子以救前室所生(前室子亦爭死);豐姐之日懷夫骨,誓不再嫁;許氏之矢志守節,剪笄辭聘;蔡氏之孀婦勤力,積金助修祖祠:皆有足傳者。

  奏疏

  臣按琉球入學,始自明洪武二十五年;疏數不常,原無定例。世遠事久,亦無奏疏可考。至我朝康熙二十三年遣使冊封既畢,國王面求使者附奏祈許子弟入學;使者還奏,天子允之。自後每遇冊封,遂沿為例。凡冊使之奏、部臣監臣議准一切保舉教習事竣保題之奏、國王遣送入學及請歸之奏、歸後謝恩之奏、此次請許官生一例迎駕之奏,皆錄焉。

  康熙二十三年,禮部謹奏:為奏聞事。據差還琉球國翰林院檢討臣汪楫、中書舍人臣林麟焻疏言:『中山王尚質親詣館舍云:「下國僻處彈丸,常慚鄙陋;執經無地,向學有心。稽明洪武、永樂年間,常遣本國生徒入國子監讀書。今願令陪臣子弟四人赴京受業」』。事下臣部;臣部咨國子監。據國子監臣咨覆:『查「太學志」載:「洪武二十五年秋,琉球國王遣其子日孜等及陪臣之子入監」。自是以後,至於隆、萬之際,凡十四、五次來學。向慕文教,琉球於諸國為最篤,國家待之亦為最優』。臣等覆查史載:唐貞觀中興學校,新羅、百濟俱遣子入學。琉球自明初始內封,「會典」載「大琉球國朝貢不時,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學讀書,禮待甚厚」。又載:洪武、永樂、宣德、成化以後,琉球官生俱入監讀書。今該國王尚貞以本國遠被皇仁,傾心向學;懇祈使臣汪楫等轉奏,願令陪臣子弟四人赴京受業。應准所請,聽其遣陪臣子弟入監讀書。俟命下之日,知會該國王可也。

  奉旨:『依議。欽此』。

  二十九年,琉球國中山王臣尚貞遣使入貢,並以求遣官生歸國奏請。奏為籲恩請許歸養,以廣皇仁事。據臣國入監官生梁成楫等啟稱:『楫等於康熙二十五年遵旨同貢使進京,入監讀書。抵今四載,感荷皇上優恤之恩,給以廩餼、衣服;楫等雖頂踵俱捐,天恩莫報。況學海之淵源深邃,聖朝之法制昭明;雖終身寢食其中,亦楫等所深願。但緣貢使毛起龍等入京,得接家信,知父母衰老,倚閭望切。楫等雖三冬之講究且深,而一本之瞻依倍摯;此「陳情表」所以有「報劉日短」之語也。叩祈恩賜具疏題請歸國』等情,據此。該臣貞案查:康熙二十三年,蒙冊封天使汪楫等題准臣國陪臣子弟入監讀書,臣貞遵奉諭旨,業於康熙二十五年遣官生梁成楫等三人同貢使魏應伯進京;仰荷皇上令其入監讀書,月縻廩餼、季給衣服,正梁成楫等感荷高厚、殫心誦讀之時也。但伊父前經節次入貢,萬里梯杭,罔辭勞瘁;今皆年老,奉養需人:臣貞亦當念之矣。且梁成楫等三人俱未有室,父母之願,人皆有之。況臣國人皆愚昧,自成楫等入監之後,臣貞望其返國,與臣言忠、與子言孝,以宣布皇上一道同風之化;更為不淺。今據梁成楫等祈題請歸養等情,應否准其歸養?臣貞未敢擅便。伏祈睿鑑施行。

  梁成楫等歸國之後,王又上謝表。表云:琉球國中山王尚貞謹奉表上言:伏以布教溢中華,設席闡洙泗之秘;覲光來異域,執經分泮水之光。棫樸篇中,時展縹緗歌夜月;杏花壇上,長垂衣帶拂春風。喜動儒林,歡騰海國。恭惟皇帝陛下允文允武,乃聖乃神。王澤廣敷,措一代於利樂親賢之內;文風遙播,範四方於詩書禮樂之中。臣貞觀海有懷,望洋徒歎。眷中山而傾印綬,蟻封久叨帶紡之榮;入國學而奉典章,虎觀不遺駑駘之選。一之以聲音點畫,口誦心唯;教之以節義文章,耳提面命。況乎冬裘夏葛,授衣盡內府之藏;兼之朝饔夕飧,賜食悉天廚之饌。恩深似海,難忘推解之隆;澤沛如天,莫報裁成之大!雖三年國子,敢云得九邱、八索之微言;而一介豎儒,猶幸聞「四書」、「五經」之大旨。祇為養親念切,君門上重譯之章;何意逮下恩殊,天闕賜遠鄉之詔。歸而言忠言孝,咸知君父之尊;固當獻藻獻芹,聊表臣子之敬。伏願車書一統,玉帛萬方!有分土而無分民,到處珠璣生腕下;得大方乃得大用,何人錦繡不胸中!行見耳目股肱,不出圖書之府;亦使東西南北,無非翰墨之林矣。臣貞無任瞻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稱謝以聞。

  康熙五十九年七月內,差回琉球國翰林院檢討臣海寶、編修臣徐葆光謹奏:為奏聞事。臣等奉旨冊封琉球禮畢;宴語(?),王令通事致詞云:『本國僻處海外,荒陋成風。於康熙二十五年奉旨許遣官生阮維新、蔡文溥等三人入學讀書;今得略知文教,皆皇上之賜也。自此三十年來,無從上請。今幸天遣使臣至國,求照前使汪楫代請入學讀書舊例,陳明遠人向化之意;倘蒙諭允,得照前例再遣官生入學讀書,則皇上文教益廣矣』。臣等理合據辭繕摺代奏,伏候睿鑑施行。

  奉旨:『該部議奏。欽此』。

  禮部請題:為奏聞事。禮科抄出「差回琉球冊封正使翰林院檢討海寶、副使翰林院編修徐葆光等奏前事」等因到部。臣等查:康熙二十三年,差往冊封琉球國王使臣翰林院檢討汪楫等將該國王尚貞所請令陪臣子弟赴京入監讀書等語轉奏到部,臣部照其所請議覆具題,奉旨:『依議』;欽遵在案。今琉球國王敬傾心向化,既稱再請將官生入學讀書,則皇上文教益廣等語。應如所請,准其官生等赴京入監讀書;應行事宜,到日再議具題可也。

  於康熙五十九年八月初三日題,本月初五日奉旨:『依議』。

  雍正元年十月初九日,琉球國中山王尚敬謹奏:為聖朝文教廣被萬方,奉旨遣官生入太學讀書事。康熙六十年六月十三日,准禮部咨開:『為奏聞事,主客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禮科抄出該本部題前事內開:「議得冊封琉球國王使臣翰林院檢討海寶、編修徐葆光等代臣奏稱本國」云云等因;於康熙五十九年八月初三日題,本月初五日奉旨:「依議。欽此」。欽遵抄出到部。相應移咨琉球國王可也』等因,奉此。欽遵隨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遣官生蔡用佐、蔡元龍、鄭師崇三人同貢使毛弘健等赴京入監讀書,不幸在海沈沒。伏思臣敬業奉聖祖仁皇帝恩允,未應俞旨;今不敢違先皇遺旨,再遣官生鄭秉哲、蔡宏訓等三人偕慶賀正使王舅翁國柱等赴京入監讀書。誠俾海外愚陋子弟,得以觀光上國,執經問字;踴躍之私,不啻臣身躬聆聖訓、舉國共沐天朝雅化於無窮,而我皇上文教被萬方益廣矣。外肅貢土產細嫩土蕉布五十匹、圍屏紙三千張,少佈涓滴微忱。為此合具奏明,伏祈皇上睿鑑敕部施行,臣敬無任戰慄惶恐之至。謹具奏以聞。

  雍正二年十二月十五日,禮部臣謹奏:為請旨事。該臣等議得國子監祭酒宗室伊爾登等疏稱『禮部劄送到琉球國陪臣子弟鄭秉哲、鄭謙等到監,臣等詢其聲音,粗通漢語;問其欲習何業,皆欲願學八股文字。臣等謹遵舊例,選取貢生李著,俾之朝夕講解,學習文藝。臣監現今博士員缺未補,今派學正一員暫行董率;俟博士到任,仍照例令博士專管,臣等不時稽察。至教習廩糧、咨部考職等項,應仍照官學教習之例』等因具題前來。查康熙二十七年琉球國陪臣子弟梁成楫、阮維新、蔡文溥等入監讀書,臣部議覆『選取貢生一名,令其教習;派博士一員專管董率,該監堂官不時稽察。至教習廩糧、咨部考職等項,俱照官學教習之例行』等因具題,奉旨『依議』;欽遵在案。今琉球國遣到陪臣子弟鄭秉哲等入監讀書,應照二十七年之例,遴選貢生內文行兼優者一名,盡心訓迪;派博士一員專管董率,該監堂官不時稽察。其教習廩糧、咨部考職等項,仍照官學教習之例遵行。其陪臣子弟鄭秉哲等居住房屋、四季衣服及食用等項,亦令該監堂官不時稽查,務各令得所,不致短少遲誤,以仰體皇上加惠遠人之至意。為此具奏,伏祈睿鑑施行。謹奏。

  本月十七日奉旨:『依議。欽此』。

  雍正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琉球國中山王臣敬謹奏:為恭謝天恩肄業官生奉旨歸國事。竊照雍正七年四月初四日准部咨:『為天恩之高厚靡涯、親年之衰邁日甚,乞請歸養以遂烏私事,主客清吏司案呈本部奏前事內開:「准國子監咨稱據琉球國肄業官生鄭秉哲、鄭謙呈稱:秉哲等雍正元年奉旨入監讀書,於二年到京;就館四載以來,荷蒙聖澤優渥,賞給飯食、衣服、器用,虛縻無數。秉哲等向化敬業,霑被日深。當聖天子文教覃敷,愚蒙漸啟:從事經書,固欲窮其奧旨;傾心制義,略已學為成篇(臣按:琉球不設科目,故不學「制義」。所欲講者,「四書」、「五經」、「小學」、「近思錄」;所欲學者,詩與四六及論、序、記,而四六尤要。鄭秉哲等初入學時不能聲明,至令舍其所學而學「制義」。三年歸國,一切惘惘,甚拂國王遣學之願。此次鄭孝德等到監,即將此告知,故專令讀正書,學古律、駢、散各體。四年歸國,頗成章可觀)。所願驅策駑駘,獲識昭明法度。近緣貢使毛汝龍等來京,接有家信,知雙親益衰,倚閭迫切。秉哲等葵誠就日,方瞻望學之精微;鄉思隨雲,還仰皇仁之浩蕩。伏惟皇上孝治丕顯,錫類多方;垂念遊子戀親,定許遠人反棹。叩祈太宗師恩准題請歸養,俾得奉侍晨昏。乞採將父、將母之意,以宏教忠、教孝之化;訓迪彝倫,無非至誨。秉哲等抵家,惟焚香頂祝天子萬年,且將天朝威儀廣宣雅化焉;伏祈具題。據此,相應呈送貴部應否題請之處,聽候貴部照例施行等因呈送到部」。查康熙二十七年琉球官生梁成楫等進京入監讀書,至三十年入貢時該國王題請歸養,臣部議覆照都通事之例,賞賜筵宴、馳驛歸國在案。今鄭秉哲等雖未經國王題請,但懇祈歸養,乃人子之孝思;且情詞懇切,甚屬可憐!應如所請,令其歸國。其歸時亦照都通事之例,賞給大綵緞各二匹、里各二匹、毛青布各四匹;跟班二名,亦照例賞毛青布各四匹。其賞賜之物,於該部移取,在臣部賞給;仍筵宴一次,給驛令隨貢使毛汝龍等一同返國。俟命下之日,知會琉球國王可也等因,於雍正六年三月初二日交與奏事員外郎張文斌等轉奏,本日奉旨:「官生等每人加賞內庫緞二匹、里二匹,從人等每人著加賞官緞各一匹。欽此」。欽遵到部。相應移咨琉球國王可也。為此合咨前去,查照施行』等因,准此。臣敬接讀部咨,仰知皇上以仁孝之性,宏錫類之風;令鄭秉哲等歸養。不獨二人闔門預祝,即舉國臣庶感天朝曲成不遺之化,靡不歡聲載道矣。臣敬夙荷覆載,莫報高深;謹於常貢外,另具嫩熟蕉布一百匹、圍屏紙五千張順附貢使向克濟、蔡文河等齎捧表章叩謝天恩外,理合具疏奏明。伏祈皇上睿鑑,敕部施行;臣敬無任戰慄惶恐之至。謹具奏以聞。

  按同日國王又具表謝恩,仍用康熙二十九年梁成楫等歸國國王尚貞表文,不贅錄。

  乾隆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翰林院侍講臣全魁、編修臣周煌謹奏:為據詞代請事。臣等蒙恩簡用,遠使琉球;事竣將旋,中山王臣尚穆詣館宴送,令陪臣通事向臣等致詞云:『海隅下國,疊被皇上宸翰榮褒、綸音寵錫。但僻處彈丸,荒陋成俗;向學有心,執經無地。先於康熙二十二年,經懇前使汪楫等代請陪臣子弟四人入學讀書,奉部議准;遣官生阮維新等入學在案。嗣於五十九年,懇前使海寶等援例代奏,復蒙許遣。今幸天遣使臣至國,敢祈陳明遠人向化之誠,俾得再遣入學讀書,下國不勝悚企』等語。

  臣等理合據詞繕摺代奏,伏候聖鑑,敕部議覆施行。謹奏。

  即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

  五月初一日,禮部謹奏:為遵旨議奏事。乾隆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內閣抄出翰林院侍講全魁、編修周煌奏前事等因,具奏到部。查康熙二十三年冊封使臣翰林院檢討汪楫等、五十九年使臣翰林院檢討海寶等事竣回京,具奏稱該國王懇求轉奏令陪臣子弟入監讀書;經臣部覆准具奏,奉旨:『依議。欽此』。隨據該國王前後遣令官生到京,臣部並劄國子監讀書三年,遣令歸國各在案。今翰林院侍講全魁等既稱該國王尚穆向化輸誠,懇請許陪臣子弟入監讀書;應如所請,准其於應貢之年遣令來京,臣部劄行國子監肄業。俟命下之日,行文福建巡撫轉行該國王遵照可也。謹奏。

  本日奉旨:『依議。欽此』。

  乾隆二十三年十月十一日,琉球國中山王臣尚穆謹奏:為奉旨遣官生入太學讀書事。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初一日,准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開前事等因,咨院行司,奉此。茲貢船回國,合就移知。為此備咨貴國王,請煩欽遵查照施行等因,准此。臣穆蟻垤藩封,蝸居荒服;恭逢天朝文教廣敷,德澤遠施。今蒙隆恩俞允,俾陪臣子弟得入學執經,俯聆聖訓;不特臣穆感戴無窮,舉國人民亦懽躍忭舞矣。謹遣官生梁允治、鄭孝德、蔡世昌、金型四人同貢使毛世俊等赴京,入監讀書。外肅貢土產圍屏紙三千張、細嫩蕉布五十匹,少佈涓滴微忱。為此合具奏明,伏祈皇上睿鑑,敕部施行;臣穆無任戰慄惶恐之至。謹具奏以聞。

  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國子監臣觀保、全魁、陸宗楷、博卿額、吉泰、盧■〈榖,王代禾〉謹奏:為請旨事。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初十日,禮部劄送到琉球國陪臣子弟梁允治、鄭孝德、蔡世昌、金型四人到監讀書。臣等謹查雍正二年琉球國陪臣子弟鄭秉哲、鄭謙、蔡宏訓等入監讀書,經禮部議准照康熙二十七年之例,選取貢生一名,令其教習;派博士等員管理,臣監堂官不時稽察。至教習貢生一切等項,俱照官學教習之例等因,遵行在案。今該國王送到官生梁允治等四人入監讀書,相應仍照舊例。臣等公同選得拔貢生潘相,湖南安鄉縣人;為人老成、學業優長,俾之朝夕講解教習文藝。又派得博士張鳳書、助教林人櫆,俾之管理;臣等不時加謹稽察。至教習貢生一切等項,俱照官學教習之例。俟命下後,臣等移咨吏、禮二部存案。為此繕摺具奏,伏候皇上睿鑑施行。臣等謹奏。

  本日奉旨:『知道了。欽此』。

  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國子監臣觀保、全魁、陸宗楷、博卿額、張裕犖謹奏:為請旨事。據琉球國肄業官生陪臣鄭孝德等呈稱:『竊孝德等籍隸球藩,觀光帝里;蒙皇上教育生成,俾令肄業太學。孝德等親師取友,獲隨兩序衣冠,給館授餐;日聽大昕,鐘鼓百生:榮幸感勒五中。茲恭遇聖母皇太后七十萬壽,普天同慶;伏查舊例,太學肄業諸生,俱得恭迎慈駕。今孝德等身依輦下,情切呼嵩;敬請一體行禮』等語。臣等查該陪臣以外藩陪隸,現在肄業太學;皇太后萬壽慶典,臣等應率領諸生迎叩安輿。伊等懇請一體行禮,情詞肫切;理合奏聞請旨。如蒙俞允,請照朝賀之禮,令其用該國服色;合併聲明。為此謹奏。

  奉旨:『知道了。鄭孝德等,著賞賜。欽此』。

  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琉球國中山王臣尚穆謹奏:為請遣入學官生歸國,以宣文教事。竊臣穆僻處彈丸,荒陋成俗。幸於乾隆二十一年叨蒙天恩冊封事竣,天使將旋,臣詣館宴送,兼援舊例懇求天使全魁、周煌代奏,陳明遠人向化之誠,俾得再遣陪臣子弟入學讀書,不勝悚企;已經天使回京代奏,荷蒙許遣。遵於乾隆二十三年遣官生鄭孝德入監讀書,於二十五年入監在案。查康熙二十三年、雍正二年,前後官生在監讀書各三年而歸亦在案。伏念官生鄭孝德等在監讀書已經四年,理應奏請歸國。為此肅具疏章,特附貢使馬國器、梁煌等敬謹奏聞;請將官生鄭孝德等賜歸,下國則益廣宣皇上之文教以成雅俗矣。伏祈睿鑑,敕部施行;臣穆無任惶恐屏營之至。謹具奏以聞。

  乾隆二十九年二月初四日,國子監臣觀保、富廷、陸宗楷、張裕犖謹奏:為琉球肄業陪臣回國,帶領教習引見事。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初十日,禮部劄送琉球國陪臣子弟入監肄業,臣等查雍正二年禮部議准,照康熙二十七年舊例,選取貢生一名,令其教習;一切照官學教習之例遵行。隨公同選得湖南拔貢生潘相為人老成、學業優長,請以充補教習,移咨吏、禮二部存案備查;於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具奏,奉旨:『知道了。欽此』。欽遵在案。今准禮部文稱:『琉球國肄業陪臣,已奉旨准其回國』等因到監。查該教習中式乾隆二十五年舉人、中式乾隆二十八年進士,實心訓課,造就有方;在學四年,始終如一。相應照八旗教習之例,恭繕綠頭牌,將潘相帶領引見;或用為知縣、或用為教職之處,伏候欽定。奉旨後,臣等行文吏部,請歸進士教習班銓選。為此謹奏。

  本日帶領引見,奉旨:『潘相著以知縣用。欽此』。

  廩給

  漢、唐外藩遣子入學,不過粗給廩膳;洎乎明代,琉球子弟來雍,始厚其齎予。臣嘗考前明「會典」:洪武二十五年,賜中山國入學王子日孜每闊八馬、寨官子仁悅慈衣中靴襪並夏衣一襲、鈔五錠。秋,又賜羅衣各一襲及靴襪、衾褥;賜山南王承察度入學從子三五郎尾及寨官子實他盧尾段賀志等如中山例。二十六年,賜中山國入學寨官子段志每夏衣靴襪、秋衣各一襲,傔從各給布衣。二十九年,賜山南王歸省官生三五郎亹、實他盧尾白金、綠緞表里、鈔錠,又賜山南王入學寨官子麻奢理誠志魯三人並復來卒業之三五郎尾衣冠、靴襪。三十一年賜,中山國來謝昔年入學舊恩之官生姑魯妹鈔錠有差。永樂三年,賜山南國入學官生李傑衣服。四年,賜中山國入學官生石達魯等衣、鈔有差。八年,皇太子賜入學官生模都古等巾衣、靴絛、衾褥、帳具。冬,帝賜李傑等冬衣、靴襪。十年,賜中山官生懷德祖魯古夏布襴衫、絛靴。十一年,賜中山官生鄔同久等三人錢鈔;遣模都古等三人歸省,賜衣幣、鈔錠,給驛傳;留學者皆賜冬、夏衣。十二年,皇太子賜琉球生益智每等羅布衣各一襲及襴衫、靴襪、衾褥、帷帳,從人皆有賜;帝賜鄔同久等三人衣、鈔。十四年,賜琉球生夏衣。成化十八年,令肄業南京國子監之琉球生蔡賓等有司歲給衣服、廩饌如舊制。正德五年,賜南雍琉球生等衣、廩物等如例。嘉靖五年,賜琉球官生蔡廷美等廩米、薪炭及冬、夏衣服。九年,給歸娶之蔡廷美等幣布有差。二十二年,給琉球歸娶官生梁炫等資糧、驛騎。二十九年,處琉球生蔡朝用等於南雍光哲堂,歲時給衣物如例。萬曆八年,給南雍琉球生鄭週等衣糧如例:顧猶未周備也。惟我朝聖主湛恩汪濊,特命琉球官生--光祿寺給食物,工部給衣服、器用,戶部給口糧、紙筆,日有餼、月有賜、季有齎;下逮傔從,纖悉曲盡。我皇上格外體卹,特命行文工部應給物件,俱著交內務府辦給。由是各衙門應給等項,至豐且備。天恩浩蕩,難罄名言:詳志於篇,庶來者有以考焉。

  康熙二十七年,琉球官生梁成楫等入學;禮部議准:官生照都通事之例,每名日給雞一隻、肉二斤、茶五錢、腐一斤,椒、醬、油、菜等俱備。每年春、秋賜綿緞袍褂、紡絲細褲各一、涼帽各一、靴襪各一雙;夏賜紗袍褂、羅衫褲各一;冬緞面羊皮袍褂、綿襖褲各一,貂帽、皮靴、絨襪、被褥、席枕俱備。從人皆有賜。每月朱墨、紙筆銀各一兩五錢。

  雍正二年十一月,琉球官生鄭秉哲等入學;禮部題准:官生、從人一切衣服食用,俱照康熙二十七年題定賜梁成楫等之例。

  乾隆二十四年,官生梁允治等十二月入京;二十五年正月初二日,禮部劄知國子監。二十三日,本監選取教習奏聞。二月初八日,禮部儀制司送官生入學,博士等官帶領謁廟、謁後殿及文公祠,入講堂拜師。

  一、官生食用等項,俱照康熙二十七年題准之例。每官生一名,俱照進貢都通事之例,每日各給白米二升;跟役,每人每日各給白米一升。國子監每季核算人數小建,總計若干石,移咨戶部關領火倉白米。

  一、官生食物,每人每日給雞一隻、肉二斤、茶葉五錢、豆腐一斤、花椒五分、清醬四兩、香油四錢、醬四兩、黃酒一瓶、菜一斤、鹽一兩、燈油二兩;跟役,每人每日給肉一斤、鹽一兩、菜十兩。此次於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初六日准光祿寺知照內開:『大官、珍羞兩署案呈,准國子監咨取官生食物等因前來。查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內,經忠勇公傅奏准:將本寺交送內庭所用豬口肉斤、雞鴨鵝隻等項交膳房辦理;所有公主格格分例景山咸安宮、太醫院等處外用,差務仍係光祿寺辦理。當經本寺行文各該處,將所用雞隻、肉斤數目按月咨行本寺核算折價,各該處持領付寺給發錢糧,悉遵原奏辦理在案。今琉球官生梁允治等入監讀書,所有應食雞隻、肉斤,自應遵照奏准折給之例,畫一辦理。相應行文貴監,查照辦理。除將算開茶葉、黃酒、油、鹽、醬、菜等項,本寺按依每月來文辦給外;至應給雞隻、肉斤,每月將伊等用過零總數目扣除小建、禁屠,一併行文過寺核算給發錢糧,於每月三、九之期出具印領赴寺支領。仍將本寺題定雞隻、肉斤價值並應扣帶銷銀兩開單知照貴監查辦可也』。准此。每月監領銀,交官生等自用。至廚役火夫,每月寺另給銀四兩五錢,聽其自雇。

  一、官生住房,撥西廂居之。後一進五間,官生四人各住一間,中一間為講堂。正廳三間,中一間設公座,為堂官稽查之所;東一間,教習居之;西一間,貯食用之物。西耳房二間,為廚房,住廚役、火夫各一名;東耳房,住各從人。下至湢浴、溷廁,莫不修備。每歲四月之朔,國子監行文內務府,府遣官役高搭前後涼棚二座;八月底,自行撤回。

  一、官生等用物,內務府廣儲司遵旨辦送;照雍正二年之例,加增應用錫燭臺四個、錫燈臺四個、錫茶壺二把、錫酒壺二把、黃銅面盆四個、磁大碗二十個、小碗二十個、小盤十個、碟子十六個、茶鍾十六個、酒鍾十個、蓆子十領、白氈八條、高棹六張、滿棹四張、板橙六條、椅子八張、綿布門簾六個、竹門簾六個、盛書大豎櫃四個、火盆四個、廣鐵鍋二口、小磁盆六個、水缸四口、連鉤扁擔水桶一副。其筷子、木杓、柳礶、笤帚、竹掃帚、鐵通條鍋蓋砂鍋、木瓢等物,皆各備具。木器、磁器如有損壞,監咨內務府,府仍隨時添補。每日應用煤炭,照例內務府煤炭局每日應送煤三十斤、白炭三斤;每月總扣若干斤,遣役送給。冬月至正月,每人每日各加送烤炭白炭五斤;十月底,總計三月若干斤,遣役送給。

  一、官生衣帽等項,內務府廣儲司遵旨辦給。官生每人冬季各給貂皮領袖官用緞面細羊皮袍褂、紡絲綿襖中衣各一件,染貂帽各一頂,鹿皮靴連氈襪各一雙(此次鹿皮靴改給緞靴)。春、秋二季各給官用緞面杭紬里綿袍、官用緞面紡絲紬里綿褂、紡絲衫中衣各一件,絨緯涼帽各一頂,官用緞靴各一雙,馬皮靴各一雙(此次馬皮靴亦改給緞靴);夏季,各給硬紗袍褂、羅衫中衣各一件。每年春季,各給紡絲面布里棉被、棉褥、紡絲頭枕各一分。跟伴四人,每年冬季各給布面老羊皮袍、布棉襖中衣各一件,貉皮帽各一頂,馬皮幫牛皮靴、布棉襪各一雙。春、秋二季,各給布棉袍褂各一件;夏季,給單布袍、布衫中衣各一件,雨纓涼帽各一頂。每年春季,給布棉被褥、頭枕各一分。此項物件,內除庫貯者領取成做給發外,其庫無之染貂帽、貉皮帽、絨纓涼帽、雨纓涼帽,交該辦買催總等每季按時買給。此項應給衣帽,俱於每年二月、五月、十月內國子監按季出具印領,內務府照數遣官送給。

  師生

  「周官」:掌教彝人,有韎師、旄人、鞮■〈革耎〉氏之職,皆大司樂總其成。明時,琉球入學,不設教習:其教法甚略。至我朝康熙二十七年梁成楫等入學,上特命司成於肄業正途貢生中遴學行之優者奏舉一人為教習,專司講解;派博士等官經理之,堂官不時加謹稽察:其猶周制之舊與。至於入學官生,明初,皆王子弟、寨官子弟;成化以後,始遣三十六姓之人。今多不可考。謹就所見錄之,尚冀後之人有以補其闕略云。

  祭酒

  常錫布,滿洲正紅旗人。康熙二十五年任(時琉球梁成楫等入學)。

  德白色,滿洲正紅旗人。二十六年任。

  圖納哈,滿洲鑲白旗人。二十七年任。

  王士禛,山東新城人;戊戌進士。十九年任。

  李元振,河南柘城人;甲辰進士。二十二年任。

  翁叔元,直隸永平衛籍(江南常熟人,丙辰進士)。二十四年任。

  曹禾,江南江陰人;甲辰進士。二十六年任。

  汪霦,浙江錢塘人;丙辰進士。二十八年任。

  臣按:「國學禮樂錄」:『王士禛,十九年任』;二十二年以後,已為李元振。而「池北偶談」載梁成楫等於二十三年經使臣奏請入學,時士禛為祭酒,咨覆禮部;不解何謂?謹闕之。

  伊爾登,滿洲正白旗宗室。雍正元年任(時琉球鄭秉哲等入學)。

  塞楞額,滿洲正白旗人;己丑進士。二年任。

  鄂宗奇,滿洲鑲藍旗人;壬辰進士。四年任。

  王圖炳,江南婁縣人;壬辰進士。元年任。

  王傳,江西饒州人;辛未進士。元年任。

  張廷璐,江南桐城人;戊戌進士。三年任。

  蔡嵩,江南南匯人;壬辰進士。五年任。

  觀保,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丁巳進士。十四年任。陞任後,仍管監務(時琉球鄭孝德等入學)。

  全魁,滿洲鑲白旗人;辛未進士。二十四年任。富廷,滿洲鑲藍旗人;丙午舉人。二十七年任。陸宗楷,浙江仁和人;雍正癸卯進士。十一年任。

  司業宋古弘,奉天鑲白旗人。康熙二十五年任(時琉球梁成楫等入學)。彭定求,江南長洲縣人;丙辰進士。二十四年任。董誾,江南吳江縣人;癸丑進士。二十四年任。吳涵,浙江石門縣人;壬戌進士。二十八年任。明圖,………;六十一年任(時琉球鄭秉哲等入學)。馬泰,奉天正白旗人;□□□□。雍正元年任。黃鴻中,山東即墨縣人;戊戌進士。元年任。孫嘉淦,山西興縣人;癸巳進士。元年任。彭維新,湖南茶陵州人;丙戌進士。三年任。王蘭生,直隸交河縣人;辛丑進士。四年任。莊楷,江南武進縣人;癸巳進士。五年任。 

  博卿額,滿洲鑲紅旗人;戊辰進士。乾隆二十四年任(時琉球鄭孝德等入學)。盧殼,貴州□□□人;□□進士。二十四年任。吉泰,蒙古正白旗人;………任。張裕犖,江南桐城縣人;戊辰進士。二十六年任。

  派董率官張鳳書,雲南建水州人;壬戌進士。任博士。林人櫆,福建侯官縣人;修道堂助教。張若霍,江南桐城縣人;正義堂助教。鄔鳳翊,廣西陽朔縣人;壬申進士。由教授,陞博士。

  教習鄭(名闕),福建□□□人。康熙二十七年,補教習;一年去。徐振,浙江寧波縣人;拔貢生。二十八年,補教習;三年咨部議敘,以州同即用。李著,湖北公安縣人;拔貢生。雍正二年,補教習;數月去。趙奮翼,陝西潼關縣人;拔貢生。三年,補教習;事竣,咨部議敘,以知縣即用。

  潘相,湖南安鄉縣人;乾隆六年拔貢生。二十三年,考充武英殿校書。二十五年,琉球官生鄭孝德等入學,經國子監奏充教習。本年應順天鄉試;中式四十一名。二十八年會試,中式三十五名。二十九年,鄭孝德等還國,教習事竣;二月初四日,本監帶領引見,奉旨:『潘相著以知縣用』。四月,選授山東登州府福山縣知縣。

  官生(病故官生附)

  日孜每闊八馬,中山王察度之子(或云從子)。明洪武二十五年,初遣入學,詔令工部建王子書房於監前以處之(歸之年闕)。

  三五郎尾,山南王承察度之從子;與日孜每闊八馬同年入學。二十九年,歸。旋復來,請卒業。

  仁悅慈,中山王察度之舅(諸書作寨官子,或其父為寨官也;並存之);隨中山王子入學。

  實他盧尾段賀志,山南國寨官之子;隨山南王子入學。

  段志每,中山國寨官子。二十六年,入學。

  麻奢理誠志魯三人,中山國寨官子。二十九年,入學。

  姑魯妹,中山國人。入學之年闕(諸錄誤以姑魯妹為女官生,荒誕殊甚)。

  李傑,山南國寨官子。永樂三年,入學。踰三年,歸(後倣此。各書又載永樂八年冬,賜李傑等冬衣等項;是六年猶未歸也。未詳孰是)。

  石達魯,中山寨官子。永樂四年,入學(凡六人,其五人闕)。

  模都古,中山官生。永樂八年,入學;共三人。帝及太子厚其賜,禮部尚書呂震曰:『昔唐太宗興學校,新羅、百濟皆遣子入學;當時僅聞給廩膳,未若今日賚予周備也』。帝曰:『遠方慕中國禮義,故遣子入學;必足於衣食,然後樂學。太祖高皇帝命資給之,著於「會典」;所謂「曲成萬物而不遺」者,安得違之』!十一年,模都古乞歸省。帝曰:『遠人來學,誠美事;思親而歸,亦人情。宜厚賜以榮之』。因賜衣幣及鈔為道里費,給驛傳(其二人闕)。

  鄔同志久,中山國寨官子。永樂十一年,入學(共三人--亦作三十人;餘人闕)。

  周魯,中山寨官子(據「池北偶談」載之)。永樂十一年,入學(共三人,其二人闕)。

  益智每,琉球官生(入學之年闕)。

  蔡賓,琉球國中山省久米村人。久米屬村縣四,曰東門村、西門村、北門村、南門村(亦名大門村)--舊有普門寺,又名普門地。明洪武中,以閩人三十六姓賜琉球王,命居此地。至萬曆時,存而昌者止梁、鄭、蔡、金、林五姓。又續賜阮、毛兩姓,皆居久米,不他徙;故名「唐營」,亦稱「營中」。後改「唐榮」代;以村中最貴者為總理唐榮司,專主朝貢事。賓之上世,居閩省泉州府晉江縣(一曰南安縣);宋端明殿學士蔡襄之後。襄之裔孫崇,奉命入琉球;傳四世至賓。賓字玉亭;成化十七年,入學。二十二年,國王請遣歸國。帝曰:『昔陽城在太學諸生三年不歸國者,斥之。矧遠人,豈可長留不遣!其令即歸,以遂定省之私』。賓歸,後官長史。弘治元年,賓隨貢使皮揚那等來京,上言「成化中,讀書南京國子監」;今吏部侍郎劉宣時為祭酒,特加撫卹。乞容赴宣所執贄謝,詔許之。武宗登極,賓又隨王舅亞嘉尼施等貢馬及方物,奏乞每歲一貢。禮部議:『琉球在昔,朝貢不時至。成化十一年,因使臣不法,敕令二年一貢。今因彼入貢違期,故為此奏以飾非;宜勿聽』。武宗特允之。賓奏乞自備工料修造貢船二隻;禮部議行鎮巡官驗實量修,不必改造。賓復奏;武宗曰:『令二船拆卸補造,勿過式也』。賓子進,字益亭;正德五年,同五人入太學。歸國之年,闕。官通事(其四人闕)。

  蔡浩,字乾亭;賓從兄寶之孫。嘉靖五年,同蔡廷美、鄭富、梁梓四人入學(「徐錄」作二年,疑誤)。九年,同歸國。

  蔡廷美,字璞亭;浩從兄。官長史。嘉靖二十年,王遣使殷達魯等入貢,廷美與偕來。二十一年,廷美招引漳州人陳貴等駕船之國,適與潮陽船爭利,互相殺傷;廷美乃安置貴等於舊王城,盡沒其貲。貴等夜奔,為守者所掩捕,多見殺。於是誣貴等為賊,械送福建。廷美齎表將赴京陳奏,巡按御史徐宗魯會同三司官譯審別狀以聞,留廷美等待命;奉旨:『貴等違法通番,著遵國典重治。琉球既屢與交通,今乃敢攘奪貨利、擅殺我民,且誣以賊;詭逆不恭,莫此為甚!蔡廷美本宜拘留重處,念素係朝貢之國,姑且放回。後若不悛,即絕其朝貢。令福建守臣備行彼國知之』。

  鄭富,字貴橋;其先福建福州府長樂縣人。明洪武中,有鄭義才者奉命居琉球,官長史。義才字元橋,子孫世以「橋」為字;十三世後,始易之--猶蔡崇字升亭、子字盛亭、孫字輝亭,世世以「亭」為字;十世後,始易也。富為義才六世孫,官爵無考。

  梁梓之先,福建福州府長樂縣人。明洪武中,梁嵩字子江,奉命居琉球,官長史;梓其孫也,世次不可考。歸國後,官長史。十九年,中山王遣梓貢馬及方物,奏請造海舟四隻;許之。

  梁炫,嘉靖十五年,同四人入學。二十二年,歸國;時炫等來學已踰七年。炫官正議大夫,充三十二年貢使(其三人無考)。

  鄭迵,字利山;義才九世孫、富從曾孫、都通事祿(式橋)次子也。嘉靖四十四年,同梁炤等入學。歸國後,累官至法司,以身殉難(其詳見良臣傳)。

  蔡熑,字耀亭;廷美長子。同鄭迵等入學。官都通事。

  鄭週,字格橋;祿季子、迵懷弟。萬曆七年,同鄭迪、蔡常入學。歸國之年,闕。官長史。

  鄭迪,字憲橋;祿弟禮長子。官都通事。

  蔡常,字心亭;廷美弟廷貴子。官無考。

  梁成楫,字得遠;嵩九世孫。祖應材,字紹江;正議大夫。父邦翰,字艷江;正議大夫,充康熙二十一年貢使。生六子,成楫其三也。康熙二十七年,同蔡文溥、阮維新入學。三十一年,歸。官都通事。子二人:煌、烈。

  蔡文溥,字天章;朝用四世孫。朝用子延,延子國器;器子應瑞、應祥,累世紫金正議大夫,充貢使。應瑞有子五人,文溥為長。篤志問學,著「四本堂集」(略見第二卷)。累官紫金大夫。子其棟、孫功熙,俱正議大夫。

  阮維新,字天受;其先福建漳州府龍溪縣人。明萬曆時,有阮國字我萃者,與毛國鼎同奉命居琉球;官正議大夫,充萬曆三十四年謝封使。傳四世至維新,同梁成楫、蔡文溥入學;累官紫金大夫,充康熙五十三年貢使。

  鄭秉哲,字□□;迵弟達元孫。達子子孝、子孝子宗善、繼喜、宗善子宏良,累世正議紫金大夫。宏良有子五人,長秉均,康熙戊辰入學,折桅卒;秉哲,其第四弟也。雍正二年,同鄭謙、蔡宏訓入學。六年,歸。累官紫金大夫,充乾隆十三年貢使,又充二十二年謝封使。

  鄭謙,字□□。父廷極,正議大夫,充雍正四年貢使。謙入學歸,官存留都通事;卒於福建館。

  鄭孝德,字紹衣。祖士絢,正議大夫,充雍正四年貢使。父國觀,少有志趣;歲壬寅,北學於閩,從江某遊;六年,始歸。乾隆九年,充朝京都通官;沒於館,葬張家灣。乾隆十九年,孝德年二十,隨婦翁紫金大夫蔡宏謨入請封,乞省墓。二十五年,入學;傷父志未就,晝夜刻厲,孜孜問學不怠,手抄「四書」、「五經」。儒先語,一衷於子朱子;尤玩味「小學」、「近思錄」等書。善書法、詩文,皆有規矩。臣題其座右曰:『欲為海國無雙士,來讀天都未見書』;所以望其成者,固未有涯云。其弟孝思,隨孝德來學;二十九年二月,卒於譯館。

  蔡世昌,字汝顯;文溥弟紫金大夫文河之孫、都通官文海之嗣孫、正義大夫光君之長子也。世昌入學時,年二十四;與孝德相劘切,不欲專為詞章學。臣有聯云:「人在海邦推俊傑,學從京國問淵源」;蓋記實也。其詞章,亦稟承矩度,多可觀者。

  蔡宏訓,文溥弟文漢次子。同秉哲等入學數日,病卒。禮部請戶、工二部發好棺木一口、圍棺紅紬一匹並抬夫槓繩等物送至張家灣利禪菴塋地埋葬。又特賜白金三百兩;以一百兩修墳,以二百兩附貢使帶回交宏訓母為養贍之費。

  梁允治,字永安;官外間親雲上。祖曰得宗,正議大夫,充康熙五十九年貢使。父錫光,官都通事。允治知讀書,即喜從蔡澹園問津。家故多書,日夜披吟,忘寢食;遂以其意,繪「身心性命圖」。又倣朱子「或問」法,著「服制辨義」。乾隆二十二年,王選士入學;其大夫,首舉允治。允治年二十九,於四人最長。初入謁,即雍容有儀。執經書,孜孜請問,日五、七次不休;一句一字,必求其至是。字義偏傍、聲音清濁,不毫毛放過;詩文亦可觀。居無何,金型卒,鄭孝德暨傔從皆染疫;允治偕蔡世昌日營喪務、料理諸醫藥,深夜猶奔事諸患者。不寢臥旬餘;忽一夜,來請曰:『鄭孝德始知其妹夫金型之喪,將出視其棺,請呼工人再黝之』。旦日,令允治董工事;遽臥,答云:「生病甚,懼不起也』。驚視之,已脫形。急召院醫診視,百方救之,竟以四月十九日卒於館。

  金型,字友聖。遠祖瑛,洪武中,自福建奉命入琉球;累世昌熾。至型,始入太學,年十九。資甚清,喜讀書;在閩購頒發諸經,晝夜閱之,忘寢餐,因積癆瘵。到監月餘,咨太醫院發數醫診治,不效;泣曰:『生甫入學,遽若茲!無以報天朝及我王之德,貽老母憂;不忠、不孝』!語已,復泣,不及他;遂卒--時庚辰歲三月十六日也。一切恩賜,與梁允治並照蔡宏訓舊例奏准施行。

  教規

  昔在先民,教學有規;蒙以養正,炳若蓍龜。譯館三箴,於遠國諸生尤諄諄焉。

  朱子「白鹿洞教條」云:『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之目)。『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為學之序)。『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修身之要)。『此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處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接物之要)。

  程、董二先生「學則」云:『凡學於此者,必嚴朔望之儀、謹晨昏之令。居處必恭,步立必正;視聽必端,言語必謹;容貌必莊,衣冠必整;飲食必節,出入必省。讀書必專一,寫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齊,堂室必潔淨。相呼必以齒,接見必有定。修業有餘功,遊藝以適性;使人莊以恕,而必專所聽』。

  真西山「教子規」云:『一曰學禮:恭敬順從,遵依教誨。與之言則應、教之事則行:毋得怠慢任意』。二曰學坐:定身端坐,齊腳斂手;毋得伏■〈般上足下〉靠背,偃仰傾側』『三曰學行:籠袖徐行,毋得掉臂跳足』。『四曰學立:拱手正身,毋得跛踦欹斜』。『五曰學言:樸實語事,毋得妄誕;低細出聲,毋得叫喚』。『六曰學揖:低頭屈腰,出身收手;毋得輕率慢易』。『七曰學誦:專心看字,斷句慢讀,須要字字分明;毋得目視東西,手弄他物』。『八曰學書:專心把筆,字要齊整圓淨;毋得輕易糊塗』。

  朱子「小學題辭」云:『元亨利貞,天道之常;仁義禮智,人性之綱。凡此厥初,無有不善;藹然四端,隨感而見。愛親敬兄,忠君弟長;是曰秉彝,有順無強。惟聖性者,浩浩其天;不加毫末,萬善足焉。眾人蚩蚩,物慾交蔽;乃頹其綱,安此暴棄!惟聖斯惻,建學立師;以培其根,以達其支。小學之方,洒掃應對;入孝出恭,動罔或悖。行有餘力,誦詩、讀書;詠歌、舞蹈,思罔或逾。窮理、修身,斯學之大;明命赫然,罔有內外。德崇業廣,乃復其初;昔非不足,今豈有餘!世遠人亡,經殘教弛;蒙養弗端,長益浮靡。鄉無善俗,世無良材;利欲紛拏,異言喧豗。幸茲秉彝,極天罔墜;爰輯舊聞,庶覺來裔。嗟嗟小子,敬受此書;匪我言耄,惟聖之謨』。

  程子「視箴」云:『心兮本虛,應物無跡;操之有要,視為之則。蔽交於前,其中則遷;制之於外,以安其內。克己復禮,久而誠矣』。「聽箴」云:『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誘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覺,知止有定;閉邪存誠,非禮勿聽』。「言箴」云:『人心之動,因言以宣;發禁躁妄,內斯靜專。矧是樞機,興戎出好;吉凶榮辱,惟其所召。傷易則誕,傷煩則支;已肆物忤,出悖來違。非法不道,欽哉訓辭』!「動箴」云:『哲人知幾,誠之於思;志上厲行,守之於為。順理則裕,從欲惟危;造次克念,戰兢自持。習與性成,聖賢同歸』。

  朱子「敬齋箴」云:『正其衣冠,尊其瞻視;潛心以居,對越上帝。足容必重,手容必恭;擇地而蹈,折旋蟻封。出門如賓,承事如祭;戰戰兢兢,罔敢或易。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洞洞屬屬,罔敢或輕。不東以西,不南以北;當事而存,靡他其適。勿二以二,勿叁以三;惟精惟一,萬變是監。從事於斯,是曰持敬;動靜弗違,表里交正。須臾有間,私欲萬端;不火而熱,不冰而寒。毫釐有差,天壤易處;二綱既淪,九法亦斁。於乎小子,念哉敬哉!墨卿司戒,敢告靈臺』。

  朱子「學古齋銘」云:『相古先民,學以為己;今也不然,為人而已。為己之學,先誠其身;君臣之義,父子之仁。聚辨居行,無怠無忽;至足之餘,澤及萬物。為人之學,爛然春華;誦數是力,纂組是誇。結駟懷金,煌煌煒煒;世俗之榮,君子之鄙。維是二者,其端則微;眇綿不察,胡越其歸!卓哉周侯,克承先志;日新此齋,以迪來裔。此齋何有?有圖有書;厥裔伊何?衣冠進趨。夜思晝行,諮詢謀度;絕今不為,惟古是學。先難後獲,匪亟匪徐;我則銘之,以警厥初』。

  朱子「求放心齋銘」云:「天地變化,其心孔仁;成之在我,則主於身。其主伊何?神明不測;發揮萬變,立此人極。晷刻放之,千里其奔;非誠曷有,非敬曷存!孰放、孰求?孰無、孰有?屈伸在臂,反復維手。防微慎獨,茲守之常;切問近思,曰惟以相之』。

  呂維祺(介孺)四譯館訓士三箴,其「言行總箴」云:『心官則思,言行分職;謂士樞機,於斯樹極。匪樞胡運,匪機曷發;戶弩猶然,士軌乃識。口則興戎,動或罔益;惟聖達時,退藏於密。知語知默,知動知息。其次克己,主敬宅一;非禮勿言,惠迪趨吉。閉邪存誠,爻象斯立。言滿寡尤,淑儀弗忒;六宇之內,弗易厥質。思之思之,有物有則;思則得之,不思曷得』!其「言箴」云:『思言胡慎,曰忠與信;匪口是緘,惟心斯印。人心之靈,稟於至誠;物欲蔽之,欺偽叢生。厥口則言,厥心未然;信既遠義,易諾屢遷。言巧色令,是名為佞;不信不忠,曷存厥性!厥性既非,眾惡斯歸;多言數窘,食言貌肥。我思動物,寧在鼓舌;所以至誠,豚魚可格。此非襲取,忠信是主;易訓進德,三復斯語』。其「行箴」云:『何以思行,蓋云篤敬;篤敬維何?主一而靜。一則不雜,靜則不競;天君守舍,百司從令。胡為憧憧?朋從靡定;以二以三,乃縱乃橫。浮薄長傲,失其性命;既潰厥堤,靡知所竟。我思古人,精義入神;天之明命,以物其身。上帝臨汝,如見大賓。靜一無欲,乃敬乃篤;夫然後行,百行維榖。是故君子,必慎其獨』。

  朱子曰:『讀經要反復精詳,方能漸見旨趣。誦之宜舒緩不迫,令字字分明。更須端莊正坐如對聖賢,則心定而義理易究;不可貪多務廣、涉獵鹵莽,纔看過了,便謂「已通」。小有疑處,即便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冊子逐一抄記,以時省閱。切不可含糊護短,恥於質問;而終身受此黯暗以自欺也。起居坐立,務要端莊,不可傾倚;恐至昏怠。出入步趨,務要凝重;不可剽輕,以害德性。以謙遜自牧,以和敬待人。凡事切須謹飾,無故不須出入。少說閒話,恐廢光陰;勿觀雜書,恐分精力。早晚頻自點檢所習之業,每旬休日將一旬內書溫習數過,毋令心少有放佚;則自然漸近道理,講習易明矣』。又「示長子受之」曰:『早晚受業請益隨眾例,不得怠慢。日間思索有疑,用冊子隨手劄記,候見質問;不得放過。所聞誨語,歸安下處思省;要切之言,逐日劄記。不得擅自出入;人來相見,啟稟,然後往報之。此外,不得出入一步。居處須要恭敬,不得倨肆惰慢;言語須要諦當,不得戲笑喧譁。凡事謙恭,不得尚氣凌人,自取恥辱。不得飲酒,荒思廢業;亦恐言語差錯,失己忤人,尤當深戒。不可言人過惡及說人家短長是非;有來告者,亦勿酬答。交遊之間,尤當審擇。雖是同學,亦不可無親疏之辨;皆當請於先生,聽其所教。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諂諛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但恐志趣卑凡,不能克己進修,則益者不期疏而日遠、損者不期近而日親;雖有賢師長,亦無救拔處矣』。

  右先儒教學遺規,不能詳錄;然得此而玩心焉,固終身用之不能盡也。

  竊念諸生地居炎徼、人慕華風,緣國典以陳言,邀天恩而入學;儒途遠大,經義淵深:問學宜勤,率由匪易。其各仰遵前軌,恪聽師言。有物有恆,毋蕩閑而踰檢;自卑自邇,庶行遠而登高。今將學中規條,開列於後。

  一、每月朔、望早起、沐浴、正衣冠,候大人拜廟後,隨班拜廟三跪九叩首,次拜後殿三跪九叩首,次謁文公祠一跪三叩首。已隨詣彝倫堂,上堂打三躬;退,詣講堂打三躬。

  一、未領衣冠時,服該國冠服;已領之後,即服所賜冠服。

  一、每日早起,沐浴、正衣冠,詣講堂聽講「小學」數條;「小學」完,講「近思錄」。飯後,講經數條,臨帖。燈下,講四六古文各一篇、詩一首,次日背誦。

  一、講書之時,諸生以齒序立,專心聽講;或有語言不通、意義未曉者,須再三問明。

  一、聽講之後,各歸本位肄習,衣冠必整肅;出入必恭敬、行步必端莊,不得笑語喧譁。

  一、逢三日,作詩一首,不拘古律。逢八日,作四六一篇或論序等類一篇。

  一、跟伴須各自約束,不得恣其出入、聽其傲慢,有乖禮法。